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常宁寺


知恩报德坊石柱

常宁寺位于仙降街道寺东村,距今已有1150多年历史,是一座唐代千年古刹。近日,笔者两次探访,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常宁寺在来暮乡五公山麓,唐咸通中建,宋祥符初改常宁院,三年复为寺,岁久圮,康熙癸亥重建。”常宁寺始建于唐咸通八年丁亥(867年),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曾重修一次,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重建,在大雄宝殿的横梁上刻有“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拾贰月谷旦本山主持一净暨合寺众等募化重建”。

原常宁寺九进两厢,规模宏大,是一座宫殿式寺院。当时与瓯海区南白象镇的头陀寺、温州市景山公园内的护国寺并称为温州三大寺院。永嘉郡安固县来暮乡永安(今瑞安市仙降街道坊额底村)的周坦小时候就在常宁寺里苦读,而考上状元的。

周坦(1201-1263),字平甫,号瑞江。父母早殁,自幼孤单,少年替人放牛时,经常到常宁寺玩。常宁寺里的方丈见周坦天资聪明,风姿俊秀,相貌超群,就留他在寺院住下,一边干活,一边念经、读书。在方丈的谆谆教导下,周坦勤学苦练,废寝忘食,读书过目不忘,后逐渐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周坦参加戊戌科殿试应试科举,廷对第一,成为南宋第37位状元。

周坦中状元后,为报答方丈的授业之恩,嘉熙三年(1239年)回乡省亲,在常宁寺大门口建一座“知恩报德坊”,题写对联一副:“门迎双带水,寺傍锦屏山。”知恩报德坊石柱遗址如今立在瑞安市农技校大门口,石柱上的对联清晰可辨。2014年,知恩报德坊被列为瑞安市级文物保护点,成为当地特别是瑞安市农技校尊师重教的活教材。

因南宋理宗嘉熙年间,常宁寺里的大和尚勾结山皇寨方腊反朝廷余部,生活堕落不修正道,糟蹋来烧香拜佛的良家妇女,甚至不放过县府衙门的官家小姐。瑞安县府大为震怒,请示府台,调来大批官兵,一举攻下了常宁寺,并放火烧了整个寺庙,最后只剩下大雄宝殿和两厢十几间厢楼。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晓柔法师重建常宁寺,孙衣言书匾额“心如平地”四字,鼎盛时期有僧侣800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殿宇相继被拆除,只剩下大雄宝殿和知恩报德坊石柱。

常宁寺虽然被毁,但大雄宝殿还是历史文化的见证。1976年马屿区教办在常宁寺内创办马屿江溪农业中学,校内附设江溪初中。常宁寺后大殿被瑞安畜种站借用,前殿堆着农杂物,两厢房住着村民。

1979年,马屿区教办审时度势,集中办好江溪农中、曹村农中两所职高。经过协商及马屿区教办的拨款,10多户村民从寺院迁出,校舍只有一间教室和6间教师寝室。1979年招收了四个班级学生,加上原初中一个班级,共五个班级,其中高中、初中各两个班,民办教师复习班一个。

1985年,初中搬出常宁寺,从此以后独立办职业高中,并在江溪农中的基础上,创办了瑞安县农业技术学校。由于职业学校办在常宁寺内,常宁寺成为“江溪农中”“农业技术学校”的代名词。虽然大雄宝殿不能满足办学要求,但作为职业高中校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80年至1982年,有73人考上了瑞安师范及中专,有位学生还考上了博士。1997年之前,瑞安市劳动局、农业局每年还从农技校毕业生招干,录用为乡镇农业干部,现在有的还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骨干。

由于市农技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办学规模的扩大,常宁寺的大雄宝殿作为教室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师生餐厅一直使用到1997年。1998年3月大雄宝殿归还给瑞安市佛教协会。为了保护核心建筑大雄宝殿,村民把大雄宝殿框架结构,包括柱础、柱子、栋梁、木椽、青瓦、斗拱、门窗、石更等,小心翼翼地搬到离农技校约100米的山麓,并重建了常宁寺。笔者曾在市农技校工作,见证了大雄宝殿的拆建过程,只是当时没关注其历史文化价值。

现在的常宁寺规模很小,最前面是天王殿,过了天井就是大雄宝殿,宝殿前有一对蜡烛台,左右两边分别有13间、11间两层厢房,有藏经室、讲经堂、斋堂(五观堂)、寮房。若非幸存的大雄宝殿和石柱,估计已无处寻觅曾经的文化遗产。

(摘自《瑞安日报2023年11月17日    作者:陈桂芬)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