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章方松先生以详实的笔触记述了近代高僧式桂和尚的修行生涯与精神遗产。式桂和尚赤脚行天下,衣穿百衲,持准提咒静心参禅,更以“禅农并重”践行佛法,将农耕劳作与禅修智慧融为一体,开创了独特的修行方式。读罢此文,我们或能体悟“信为道源功德母”的深意,并感受禅农智慧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永中坦头式桂和尚修行的故事
文/章方松
式桂和尚,俗姓胡,名兰芳。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坦头村。父讳胡培福,母周氏,兄弟四人(兰有、兰桂、兰宗、兰芳)。兰芳,为式桂和尚。式桂和尚,出身家庭信仰佛教,幼受熏陶,年轻出家,入于佛门,以戒为师,坚持苦修,明了诸行无常,云游四海,寻师大德,亲近虚云大和尚,弘扬禅农兼修,静坐敛心,安心念佛,终成正果,为大罗山现代高僧。
式桂和尚德像(1912—1976)/作者供图
以戒为师 坚持苦修
永嘉场坦头村风光秀丽,依山临野,溪流绕村,为农耕好地方。式桂和尚的父亲胡培福先生,世代信仰佛教,为人忠厚善良,勤于劳作。于乡间务农为业,勤耕力作,家有耕牛,开设一爿踏碓。家境比当地农民较富裕。
1928年,永嘉场(现为龙湾区地域)遭受两次风痴(台风)袭击,稻禾歉收,农民生存困难,一些青年逃荒外地谋生。面对生存困境,抱有理想的胡兰芳,也思考如何外出谋生,以此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1929年春天,十八岁的胡兰芳和同乡朋友,东渡台湾谋生。在基隆港码头当搬运工。基隆港三面环海,气候温湿,加以搬运繁重,背肩负力艰辛,苦力不到三个月,胡兰芳便染上风湿性关节炎。随着病情恶化,生存艰难的胡兰芳,两脚不能着地行走。病情拖至十月,承乡亲关照,带他回到老家坦头。
胡兰芳带病回家,不能行走,蹲坐家中。父亲胡培福先生,焦急万分,东求医,西觅药,为胡兰芳医治一月多,毫不见效。听乡人说,大罗山尖山龙圣寺有位70多岁静修和尚,精通医理,妙手成春。胡培福不顾时已隆冬腊月,立即带着胡兰芳上尖山龙圣寺求医。
尖山龙圣寺,坐落于瑞安市韩田双桥村,古木葱郁,飞瀑流泉,风景殊胜,是大罗山闻名遐迩的古刹。当时寺庙三进,僧众百余。胡兰芳经静修和尚推拿、针灸、汤药,内外兼施治疗,到清明时,双脚屈伸自如。中秋时,便完全康复。经过静修和尚精心医治,胡兰芳不仅感恩静修和尚治病救人无私精神,而且对寺院晨钟暮鼓的僧侣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向往。他多次向静修和尚请求剃度出家。虽经父亲胡培福屡次上山规劝他回家,但终未能挽回他坚决出家的意愿。
尖山龙圣寺
胡兰芳从此开始僧侣生活,勇猛精进佛学知识,当年就学会佛门早晚堂课诵的全部仪规与背诵经文。
式桂和尚自从一入佛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坚持苦修为乐,专治准提咒,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从不间断,从此坚定佛门信心,修成正果。
信为道源功德母。他说,信佛更重要的是学佛。学习佛陀当年的苦修精神。他一生坚持苦行僧,以苦难磨砺修炼意志。他在大罗山钟桥伏虎洞(陶成洞附近)修行时,伏虎洞只是一块悬崖,掩挡风雨,无门无壁。他坚持自力更生,勤劳农作,平日以自己种植的番薯、青菜与山道野菜等为饮食。劳动之余,静心打坐修行,夜不倒单。在三年的苦修中,坚持饮食淡斋的生活。无论霜冻雪天,他只穿三件衣。他数十年坚持赤脚行走,信众常常看到他,在雪地里赤脚走路,双脚红肿,脚结厚茧。他的苦修精神意志,深为大罗山附近及永嘉场一带信众的赞叹。
2012年初冬,我们去采访时年九十一岁在坦头妙音寺修行的释月仁法师,法师很健谈,佛法精通,是式桂和尚的弟子。
王志明(左一)、王秀桂(左二)、章方松(右一)采访月仁法师(右二)(2012年12月)/作者供图
月仁法师为坦头人。俗姓为许,名成光。于1982年,61岁时出家,62岁受戒。法名月仁,内名持德,晚年号无我老人。在坦头妙音寺修行,并为建设与拓展妙音寺,做了大量的功德。
月仁法师对式桂和尚极为了解。他说自己未出家前,常跑到式桂和尚那里,听经闻法。后来的出家,也是深受式桂和尚的深刻影响。
月仁法师告知我们说:我的师父式桂大和尚,从小就有很好的善根。年幼时就喜欢素食,特别是一吃泥鳅就呕吐。我皈依师父后,师父教导我,无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一定要严格遵守佛门戒律。师父的每一言每一行动,更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月仁法师说:师父一生从不积蓄一分钱财。他说,凡钱财等,都是向外之物。出家人,四大皆空,好好修行,艰苦修行,给世人一个好的榜样。这是修行的做人意义。师父告诫他,修行人,无论念经或持咒,都要以恭敬的心,认认真真地去念,千万不要有口无心地念。
月仁法师说:我的师父那年,在钟桥岙底苦修时,终年赤脚,食淡斋。那钟桥岙底大猫洞(伏虎洞),上无片瓦,前无门掩,小小的洞穴,就成了师父修行安心的家。师父一天到晚,除了白天在附近山地种点番薯、白菜生计外,平时就独自一人,在大猫洞里,静心打坐,念准提咒。到了三更半夜时,常常有从大罗山跑过来的野兽狼狗,在洞口呼啸吼叫,他还是如如不动。师父常说。出家人生死度之于外,只要修行能为众生承担苦难,就是出家人最大的目的。如果我的修行功德不够,豺狼虎豹要吃我,也应该让它们吃掉。如果我的修行功德好,豺狼虎豹就不会吃我。师父后来独自从温州云游四川峨眉山,再到广东韶关云门大觉寺,寻访虚云老和尚时,孤独穿行于荒山野岭,风雨中,也只是一个箬笠遮风挡雨,都是充分表现出师父那种敢于担当与大无畏的修行精神。师父这种敢于为众生受苦难,坚守戒定慧的精神,为当时的永嘉场名流人物汪国伍、汪介园、汪定根、范茂森诸先生所赞叹:式桂和尚霜天赤脚走路,天天食淡斋,这种真修行的精神,真是不简单!
式桂和尚当年在钟桥岙底修行的伏虎洞/作者供图
式桂和尚,“以戒为师”,对自己的戒律要求十分严格。凡事重因果,是他修行的重要理念。他平时话语不多,珍惜生灵。那年他云游访师时,从家乡温州出发至四川峨眉山,再经过多省,到广东云门大觉寺,一路上跋山涉水,凡是遇到路边暴死或碾死的小动物,都是予以一一埋葬,并为之念往生咒。解放后,在大部分僧人还俗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不改出家人初心的意愿,一生坚持佛门生活,行住坐卧无不禅。在大罗山龙潭坑护林时期,他每天坚持僧人的早晚课诵经。一有空就是持咒念经,从不隔断,真参实修,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了却生死,这是他一生的修行宗旨。
勤劳俭朴 农禅结合
式桂和尚出身农家,一生勤劳俭朴,热爱劳动,从不教一日闲过。他的一生是遵照百丈禅师的教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游方问道,勤于佛事外,酷爱劳动,默默无闻,修身修心。无论在永嘉场钟桥伏虎洞修行,后来在大罗山龙潭坑护林,还是跟随虚云大和尚在广东大觉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修行时,他都是坚持和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虚云法师的“禅农并重”的修行精神。他是一位以苦为乐的真修者,一生衣穿补丁,过午不食。他在大罗山龙潭坑护林时,自筑两间石棚居住,除了饮食生活自给自足外,为了供行游走方便,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开辟出一条从坦头通往龙潭坑的石板路。
月仁法师说,师父提倡修行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自性的修炼。凡念经持咒打坐,都是对自心的修炼。师父一再告诫:一切唯心造。关注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处做到心清心净心善心静,是出家人的根本修炼之处。师父一生生活俭朴,一件僧衣,都是破了补,补了破,缝缝补补。那年本地正值饥荒,师父在丰台水库龙潭坑为大队护守山林时,凡有岩石空隙的山地,都一寸寸地开垦,种植豆荚之类农作物,分赠给贫苦人家,度过饥荒。他说,僧人要惜物惜福!一丝一缕,都是来之不易!即使是十方居士供养的东西,更要珍惜。“居士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做事从不讲苦,他的吃苦精神,令任何人都会敬佩!他常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成人上人。
式桂和尚在尖山龙圣寺住持时,寺庙有100多位僧人,他倡导僧人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坚持融禅于农,以农悟道,默耕田地,力锄葛藤。他将中国传统的耕读精神,跟禅林修行结合,在大罗山开辟“禅农并重”的禅修方式。他后来在追随虚云大和尚在广东大觉寺的“农禅”修行中,学到的修行精神,运用与落实到尖山龙圣寺的“禅农修行”之中,处处以身作则,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深得广大僧人的尊敬。后来,虚云大和尚在云居山开展大规模的“禅农并重”修行时,就想到邀请式桂和尚去云居山,共同振兴佛门的“禅农”修行。因为这种修行方式跟当时政府的“按劳分配”精神是一致的。虚云大和尚任式桂和尚为生产大队长,是对式桂和尚的勤劳务农与农耕经验的充分肯定。
式桂和尚积极响应虚云大和尚号召,一边自己生产劳动,自供自给,一边修禅正法的“禅农兼修”。同时,式桂和尚还对于旱地开垦,水田种植,都有一套丰富的劳动经验。他将温州农耕生产经验与云居山农耕生产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农耕生产的改革,深受当地人地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云居山一带农民晒番薯干,是用刀将番薯劈成一片片晒干。式桂和尚从温州带去100多张铜制式番薯刨,将鲜番薯用番薯刨刨成一条条细长的番薯丝,既加快刨番薯丝的速度,又使鲜番薯快速晾晒干。这样大大地减少晒番薯干因冬天雨多,出现的“烂冬”现象。式桂和尚在云居山真如寺的农耕生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是得到了2013年时任真如寺主持当家正智和尚的首肯。因为正智和尚当时是跟式桂和尚一起参与云居山“禅农并重”的劳动,他是认识式桂和尚的。
关于式桂和尚在云居山,响应虚云大和尚开展“禅农并重”修行,在《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载:是年(1956)冬,四众二百余人。计开水田一百八十余亩、旱地七十余亩,所收稻谷四万五千余斤、杂粮两万六千余斤,及竹器茶叶银杏笋干各项,均有收入。此后积极开荒及造林,可住五百众矣。
王秀桂、王志明、王秀照、王秀岳诸居士,于2013年3月,赴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寻找式桂和尚修行踪迹。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敬仰大德 修道楷模
式桂和尚的戒律严格,深受广大信众的崇敬。在瑞安的信众,就有一万多人。每一位信众,出于由衷地感佩师父的修行戒律严谨,一看到师父就是五体投地!凡有信众生病求他加持,他就持大悲咒水,给予消除业障。
1947年,式桂和尚去广东大觉寺与虚云大和尚结缘后,与虚云大和尚前后交往13年,于佛门有着殊胜因缘。他一生敬仰虚云大和尚,平时修行,皆以虚云大和尚为楷模典范。特别是虚云大和尚一生重大的活动中,式桂和尚都是随身左右。如虚云大和尚在广东云门大觉寺的重大“云门事件”中,在江西云居山开展“禅农并重”修行中,受虚云大和尚所嘱,到韶关运回埋藏黄金与白银诸大事件,式桂和尚都是当事人与参与者。从中也可以发现虚云大和尚对式桂和尚的信任。式桂和尚生前跟弟子月仁法师,侄子胡汉春等,经常讲起自己亲近虚云大和尚,感受大和尚修行功德的事迹,以及到韶关运回黄金诸事。他每一念起虚云大和尚时,眉宇间总是流露出无比敬仰的神色。
式桂和尚与虚云大和尚合影,后排左二,虚云大和尚。前排右一,式桂和尚。(1957年于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关于式桂和尚,到韶关大觉寺将上年埋藏的黄金450两、银元3000枚,运回云居山,上交当地政府一事。 据载:
(1958年)今余历尽艰辛,老病日笃,世缘将尽,初愿难偿,只有俟之将来。惟藏金为时势所不许,付托又无人敢担承,拟呈之当道,代为保管,表明初愿。及藏金来历,余前日已与县府石同志妥商,令汝二人同往发掘,运回本山。今给汝地图一纸,汝等与石同志带备公文,前往云门办理。
去后数日,竟将金条一箱、瓦罐二口,运回云居。衡之得“黄金二十八斤”“白银三千圆”,由石同志与侍者等数人,缴交政府代存,以明我及林居士之本愿。重兴光孝,只有待诸将来。
(《禅修入门》《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月仁法师对我们说:那年,我师父和虚云大和尚,在云居山“禅农兼修”时,冬天的云居山,十分寒冷。师父总是每天起早摸黑,最勤快地劳动。因此,深得虚云大和尚的信任和赞叹!虚云大和尚给我师父赠谒。虚云大和尚赠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月仁法师一边说着,一边激情地背诵着:
式桂知客大师,此次从龙门大觉寺特来云居,岐别特赠谒曰:
江湖历遍草鞋穿,骨董归来一担担。
片羽寸丝皆没用,相逢徒然揑空拳。
恶风恶雨劈头来,未见英雄拨得开。
消息到师欣不昧,横担栉栗上天台。
一百一十七岁幻老虚云赠
1976年6月(农历丙辰年五月十三日凌晨三时),在弟子与亲戚的护法下,式桂和尚于坦头峰门尖观音堂(今称紫竹林寺),默念准提咒,禅定坐化,安祥圆寂。享年65岁,腊僧44年。五天后,安葬于坦头观音堂(今称紫竹林寺)北侧,墓碑上刻着“式桂和尚之墓”六个大字。第二年入钵。其墓现在坦头观音堂北侧。2013年秋天,俗家弟子及族众根据式桂和尚生前遗愿,将其部分灵骨移葬于尖山龙圣寺西侧,建有式桂和尚舍利塔,并有碑文记载生平事迹简历。
式桂和尚舍利塔(坦头观音堂(紫竹林寺)/作者供图
式桂和尚舍利塔(大罗山尖山龙圣寺西侧)/作者供图
式桂和尚舍利塔碑文(大罗山尖山龙圣寺西侧)/作者供图
一代高僧,留名千古。
式桂和尚圆寂近50年了,他是一位平凡的僧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修行足迹。纵观式桂和尚一生,他是一位一心向佛、信心坚定、坚持苦修、农禅结合、敬仰大德、学习楷模的僧人。他的修行思想与行为,都是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的。今天,我们缅怀式桂和尚,也就是为了弘扬他的“信为道源功德母”“禅农并重”“以戒为师”的精神,激励广大信众,坚持正信正念,弘扬佛法,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罗峰巍峨,白云悠悠,青松翠柏,碧溪潺潺。
大和尚式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赤脚走天下,禅农双修之,饶益为众生,勇猛精进持,苦行得正果,世人颂悲慈。
2013年9月18日
式桂和尚相关图片
式桂和尚于大罗山丰台水库龙潭坑修行石屋/作者供图
《式桂和尚传略》/作者供图
式桂和尚相关资料
(一)
虚云大和尚有谒专赠式桂和尚云:
式桂知客大师,此次从龙门大觉寺特来云居,岐别特赠谒曰:
江湖历遍草鞋穿,骨董归来一担担。
片羽寸丝皆没用,相逢徒然揑空拳。
恶风恶雨劈头来,未见英雄拨得开。
消息到师欣不昧,横担栉栗上天台。
一百一十七岁幻老虚云赠
(虚云大和尚亲笔赠谒,一直由月仁法师保藏。但毁于文革。)
(二)
大和尚式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赤脚走天下,禅农双修之,饶益献众生,勇猛精进持,苦行得正果,世人颂悲慈。
罗峰巍峨,白云悠悠,青松翠柏,碧溪潺潺。
铭曰:
罗山苍茫,佛子德光。
禅农并倡,道心平常 。
戒律严行,苦修慈航。
无念无相,菩提弘扬!
式桂和尚舍利塔碑志铭
大和尚上式下桂,临济宗四十代传人。俗名胡兰芳,永嘉场坦头村人。民国元年壬子生。幼喜素食,年轻渡海台湾谋生,因病归乡。经尖山龙圣寺静修和尚医治康复出家。受戒后于龙圣寺,专持准提咒,苦行六年。曾于罗东钟桥伏虎洞静修三年,淡斋,终年赤脚,夜不倒单。丁亥春,出游参学,跋山涉水,餐风宿露,夜卧盘石,日行荒径,沿途赠针线与僧人结缘。凡遇亡故生灵,予以埋葬,并持咒诵经回向。经赣湘,入巴蜀,至峨眉山,因重兵把守,遂改道南下,经云贵,入桂林,越大庾岭,抵韶关云门山大觉寺,拜虚云大和尚为师,参与大觉寺农场 ,勤劳苦干,为僧众尊敬。戊子虚云大和尚授以维那师。共和甲午夏回龙圣寺任主持,倡导禅农并修,功德日隆。乙未冬应虚云大和尚邀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农禅并重,垦荒开田,主持农耕事宜。虚云大和尚赠谒铭记。戊戌奉虚云大和尚嘱,至大觉寺将埋藏黄金肆佰伍拾两,银元三千枚,运至云居山,上交政府。自大觉寺常住七年至真如寺常住六年,随喜虚云大和尚十三载春秋。已亥秋虚云大和尚圆寂。庚子离赣返故里。于大罗山丰台龙潭坑护守林场,自筑石棚,日出而作,日落修禅,行住坐卧,一如既往,六时不息。并建龙潭至坦头五里山道,供乡人方便。乙卯积劳成疾,回坦头峰门尖观音堂。丙辰五月十三日丑时,默念准提咒,外息诸缘,盘坐圆寂。世寿六十五岁,腊僧44年。安葬坦头观音堂北侧。癸巳仲秋部分灵骨移葬于尖山龙圣寺西侧。
群峰巍峨,白云悠悠,青松翠柏,碧溪潺潺,尖山圣地,山水清幽。铭曰:
罗山苍茫,佛子德光。
禅农并倡,道心平常。
戒律严行,宝筏慈航。
破我无相,慧命弘扬!
永嘉场蒙泉撰并敬书
公元贰千零壹拾三年岁次癸巳秋月发起人永嘉场王氏兄弟、族众胡焕春等百拜敬立。
百拜敬立/图源于网络
· 龙湾•永嘉场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