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年前瑞安县令齐柯兴修水利筑起拱瑞山 2014年08月27 来源:瑞安日报 今日拱瑞山 仙岩“乐寿”摩崖石刻 温瑞塘河东门至九里段史称“东湖”,河中心有一座小山,山呈圆形,淤土碎石砌成,直径几十米,不巍峨也不陡峭,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大石墩,但是这座山有一个吉祥的山名,叫做拱瑞山。
历史上,瑞安官员多重视水利,他们为兴修水利做了大量组织、指导、协调、帮助的工作。明万历年间,瑞安县令齐柯率众开浚温瑞塘河东湖段,这是内河与飞云江、东海分流与通航的关键之处,所浚淤土聚成的小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400年前的山水瑞安
4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位江西南昌人来到瑞安仙岩(今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当他走近大罗山山水时,立即被眼前这个爽朗清心的世界迷住了。正值秋高气爽,万树红绿相间,仙岩溪涧当中,屋舍掩藏。山水相环的大罗山,确实景致宜人。
当时,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乐寿”二字。“乐寿”出自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大概是说,智慧的人都很快乐,仁爱的人往往长寿。
这位将“智慧、仁爱”写在仙岩摩崖石壁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瑞安县令齐柯。
如今,四个多世纪过去了,齐柯写下的“智慧、仁爱”会如他所想的那样传承下来吗?也是同样的初秋,我们从瑞安市区出发,沿着温瑞塘河前行,再一次探访前人的足迹。
仙岩风景区的导游黄先生告诉我们,仙岩目前已发现的摩崖题刻共有35处,分布在翠微岭、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与流米岩等5个风景点,以梅雨潭景区四周最为萃集,占25处之多。这些摩岩题刻包括唐代一处,宋代8处,明代8处,清代7处等。其中,“乐寿”二字就在翠微岭入山口,游人对此十分注意。
此刻,翠微岭上青苔斑驳,站在齐柯存世的“乐寿”二字之下,听着溪涧中传来的潺潺流水声,我们可以看到他当年的情境,看到这位“端厚简静,廉洁自持”的老者如幻如真的书写现场。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六《职官·名宦》记载,齐柯是一位“端厚简静,廉洁自持,锄强猾,援善良。利所宜兴,辄身肩之”的人。那么,这位执政有为的明代瑞安知县,曾在山水间汲取怎样的智慧,而造福百姓的呢?
县城内外皆“活水”
相传,明朝时瑞安县城主街道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两旁都是木结构房屋,街道前侧有条小河,河道浅,每逢干旱,河床就见底了。
当时,瑞安城经常失火,而城内河水经常干涸,星星小火也往往引起火灾。如果一家失火,就会殃及百户。
百姓总把灾祸归咎平桥(东安硐桥),说桥的造型独特,似条吹火棍,东方日升,火气通过火棍吹入城内,就会酿成大火。
这时,有人倡仪在桥外建座小山,挡住了阳火,射不进桥洞,可破此煞。
齐柯知县为官清廉,不信神鬼,热心为民办事,听到了此传闻也认真对待。他认为症结在于疏浚城内小河,增积水量后,既可防火,又可行舟。
于是,他率领随从实地踏勘,走访父老,共商疏河。他下令开凿城北环城河,汇集云山水源,通城东小河,与南塘河(温瑞塘河)相连,引水入城。将城外、城内流水打通,成为“活水”,此举顺应民意。
故事流传与文字上的记载相似,据明代隆庆年间瑞安举人林可梅的《拱瑞山记》记载,拱瑞山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当年夏秋大旱,河床干涸如平地。县令齐柯急百姓之所急,疏浚东门至九里河道,并将挖出的淤泥堆积于两水交汇处,以避免合流时所形成的旋涡,危害往来舟楫。
上世纪,拱瑞山塘河一带仍清清流水,风景依然,是瑞安县城居民踏春秋游揽胜的好地方。沿岸村民饮水、洗菜、洗衣等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运输,都依赖塘河河水,粪便农田施肥,垃圾堆积沤肥,自然环境未受污染。
河道淤土与“齐公山”
齐柯不仅是一位廉洁谦恭的县令,而且是一位精通阴阳风水地理的学家。他认为瑞城有隆山集云山万松山环绕,唯东面水口空虚,山川灵毓秀气无法融结所聚,致使瑞城人多庸俗,士不直行,徒有东南小邹鲁之名。
为此他亲自视察地形,带领全市乡亲父老,建造拱瑞山寺,其目的是振兴瑞安风水,使隆山与万松山山川灵毓之气在此汇聚,回抱瑞城,若嘉宾回顾贤主,阻集云山之水源,直泻东流,使渴龙得水,神气可固。
齐柯下令将深挖河道的淤土运往离桥数百米处的塘河河道中,堆积成岛,河水从四周回流。齐柯与民同心,一起运土,乱石填底,四周巨石驳坎。上建文昌阁,供游人憩息。
值小岛建成之时,方圆百里百姓携老扶幼,前来感谢知县为民造福,取名“齐公山”。齐柯谦辞说:“这不是齐某一人所为,是本邑大众共手建造,应归功瑞安百姓。”他提名为“拱瑞山”。
如今,拱瑞山仍屹立在塘河中,齐柯疏河的业绩永远铭刻在瑞安人民的心中。
修拱瑞山痛失爱子
站在拱瑞大桥上,远远就看见河中央的拱瑞山上立着的文昌阁。拱瑞山与陆路没有桥梁连通,平时来往就靠一条小船摆渡。
站在这里,举目眺望,可见这里的湖面比塘河其他河段稍显宽阔。塘河在这里被分成3条支流,一条往南通向东山,一条往东通向九里,一条往西通向老城区。拱瑞山的位置就在支流交汇处。
据瑞安老一辈人的传说,拱瑞山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工匠们在给小山外围砌筑石头时,东边筑好西边塌,西边筑好东边塌,一连好几个月过去,小山就是筑不起来。
齐柯和全城百姓非常着急。齐柯之子当时年仅16岁,也参与到兴修水利工程中来。他经明察暗访后得知,原来有人妖言惑众,说河内有蛇精作怪,因此,工匠们在河底叠石时大多草率了事不敢久留,所以地基不实才会造成塌方。齐公子决定自己带头下河底督促工匠夯实地基、砌好基石。
不料,齐公子下河后不久,天上突下骤雨,他被泥土深埋在河底。众工匠听闻此事,十分悲痛。他们忘却自身安危,奋力砌石,最终将拱瑞山修起来,而此后瑞城也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令人悲痛的是,齐柯的爱子却溺死,埋在了河底。
飞云江船舶频繁出入内河
事实上,齐柯疏浚的“东湖”与飞云江船舶频繁出入有关。
东湖就是瑞安城东塘河,即温瑞塘河瑞安市区至莘塍段。由于塘河地处平原,河床淤浅,再加上九里陡门(今上望九里)因渔船和盐船进出频繁,致使温瑞塘河的河水大量外泄入海,导致塘河水位下降,稍旱即涸。
这一点,可以说明明代时期,瑞安的船舶运输业已十分发达,其航运线路是关系到东海、飞云江、内河塘河三条主流域的。
船舶进港以后,再进入陡门入河,出入频繁。每一次开启陡门水闸,河水就会大量外泄入海。因此塘河沿岸农田旱情严重,粮食歉收,而且瑞安城内缺少消防水源,火灾频仍。齐柯发动民工疏浚瑞安城东塘河,加深加阔河道,并废弃九里陡门,重开西垟陡门,修建拱瑞山是有科学依据的。
《瑞安市水利志》介绍,修建的拱瑞山,能使塘河南北来水形成迂回分流,阻挡水流,提高塘河水位,达到蓄泄兼顾的整治效果。由于齐柯的上述三项整治措施,使沿河农田旱涝保收,瑞安城内无祝融之灾,并使温州至瑞安的漕运畅通。(记者 林晓)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