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柬埔寨暹粒省城出发,开车十几分钟就进入一片丛林中。沿着简陋的黄泥车路,汽车在丛林中弯弯曲曲行驶了约摸半小时,我们就到了吴哥通。
吴哥在梵语里是都市的意思,通是城的意思,吴哥通就是首都城市。吴哥通也叫大吴哥,是公元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阇耶跋摩二世到七世的都城。我们从北门进城。城门外有一条100米宽的护城河,河上有石桥横贯,桥两边跪着两排54位石将军,他们齐手拉着一条长长的九头眼镜蛇。石将军高大威武,但大多只有身子是完好的,有些头都没了。有的毁于战争,有的被外国人割走。看着这些无头的石将军,我们觉得别扭又揪心。
进了城门,里头是一片广阔的空旷地。导游说,在这块方圆45平方公里的废墟上,散落着600余座宫殿寺庙和寺塔的遗迹。它们有的只留一个门庭,有的只有几个塔顶,有的只有高大的基座,有的只是矗立着一尊半尊雕像。这些残垣断壁,却都是由一块块大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块最大的重达8吨,雕像高的达数米,石头上雕刻的精美浮雕,更是蔚为壮观。
城的中心是巴戎寺,现在也残缺不全,只留下由50多座石塔构成的建筑群。中间一座石塔最高,约45米。每座塔的塔顶,都刻有神采奕奕的四面佛。他们神态安祥,面带微笑,具有柬埔寨建筑的明显特征,人称高棉的微笑。巴戎寺四周散落着许多古迹,有巴本宫殿、斗象台、十二生肖塔、塔普伦神庙、和女皇宫等。我们去的那天是4月14日,是柬埔寨的佛节。佛节就是新年,大吴哥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汇聚这里过节的人。
离开吴哥通,我们来到吴哥窟。吴哥窟也称小吴哥,意为都市的寺庙和塔城。吴哥窟也是吴哥地区最集中最杰出的古迹,位于吴哥城的南郊。与众不同的是,吴哥窟的大门朝西。四周有墙,墙外各有一个宽190米,长1300-1500米的水池,朝阳中或夕阳下,将塔城倒影池中,煞是好看。寺内有三层塔基,塔基上是高达65米的5座(原本9座)金刚宝座式的塔尖。这连在一起塔尖形的结构,成了柬埔寨国家的象征,绣在柬埔寨的国旗上。我们颤颤兢兢地爬上几十米高、斜度70度的石阶登上塔顶的回廊,看到800米长的大型浮雕,上面刻着印度史诗《摩珂婆多》和《罗摩衍那》中的故事。在塔顶远眺,但见远近的石垒古迹,星星点点地淹没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不禁感慨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渺小。近看吴哥窟的建筑,剪影在蓝天白云之上,庄严雄伟,气势恢宏,我们的心被震撼了。这是吴哥王朝当年动用1500万人力和数不清的大象,花了80年时间而建成的盖世巨著啊!它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我不禁赞叹高棉文化中曾经的辉煌。
然而,辉煌也会被风吹雨打去.1431年,暹罗国军队入侵,吴哥的宫殿寺庙被战火销毁,高棉人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只得将王都迁移到金边。从此,吴哥遗迹长期被淹没在丛林之中。直到1860年,一个名叫亨利·穆奥的法国人拿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对照着查寻着,终于查寻到今天的吴哥古迹,并让它名扬天下。
那个写书中国人叫周达观,元朝人,是我们的温州老乡。他写的书叫《真腊风土记》。他于1296年随元朝的招谕团出使柬埔寨,在吴哥住了一年,回国后写出了8500字的这本书。现在我手头就有此书的复印件,翻书看“城郭”一节,上面写道: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旁,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状,甚巨而狞……这正是我们初进北门时看到的景象。还有其他记载,也与现实相符。经考证,现在开发的古迹区仅是当年的吴哥城的十二分之一。当年都市中心的面积有600平方英里,赶上一个大伦敦的面积。可见当年的繁华。可惜埔寨的古代历史没有记载,《真腊风土记》世界上记录吴哥王朝的唯一文字,弥为珍贵。柬埔寨人感激周达观,就在吴哥窟林中为他立像。可惜我来去匆匆,没有看到。若看见了,我也要向这位700年前的温州老乡鞠上一躬。
离开吴哥窟的时候,我不禁思索起吴哥来。
吴哥是什么?
吴哥应该是一段历史吧,还应该是一个朝代、一座都城、一群建筑、一门艺术、一方崇拜,一段淹没在丛林中的辉煌!吴哥王朝其兴也勃、其衰也速,国王阇耶跋摩二世、七世们的勃勃雄心,也只是一枕黄梁。留下的残垣断壁,在朝晖和夕阳中永恒地发出高棉的微笑。唯有那茫茫丛林的枝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丛林外洞里萨湖的湖水,滔滔远去,涨了又落、落了又涨……
刘文起
2013-06-29 温州日报 http://wzwb.66wz.com/html/2013-06/29/content_1467627.htm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