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莲社遗韵

瑞中办学的历史从学计馆开始,校址在卓公祠,就是原来的市委党校,现在是虹桥路小学。方言馆在项氏宗祠,在范大桥。后来两校合并,成为瑞安中学的前身。1955年县政府决定卓公祠校区划归县委干校办学(1896-1955)。1955年瑞安县政府把忠义街及附近的原瑞安初级师范校舍及太平石附近的几座民房如林庆云故居、诒善祠塾和大片旧城基,还有毗邻的五显殿(东北小学)等组成了瑞中二部。1969年瑞中二部即忠义街校区(现玉海中学忠义街校区)调拨给农业中学,它是瑞安十中的前身(1951—1969)。

由于学生人生激增,卓公祠校舍不敷容纳。王超六校长报请瑞安县政府批准,接收西门小较场节孝祠为分部(1939—2003)。

2003年春季从西岘山下搬到陶尖山畔,至今刚好20周年。在瑞安中学四处的办学地点中,西岘山下,仓前街校区是一个重要的办学区域,尤其是1955年以后成为主校区,办学时间长达64年,超过了整个办学历史的一半。新校搬迁前毕业的校友,对仓前街校区还是恋恋不忘。每当他们开同学会的时候,总是喜欢到老校区召开或在新校召开,到老校区看看,重拾青春记忆。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学校搬迁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老校的历史遗存带到新校区。老校的牌匾、课桌椅等办公用具尽量带到新校区并把加以利用。老校百年铁树移到新校,把天王寺食堂的大铁镬放到校史馆展览,利用古老的石井圈在报告厅前栽植巨型仙人掌。特别是利用天王寺的石柱构件,在新校的中心区建造西岘亭。

西岘弦歌承风一脉;东嘉文物载道千秋。

学海钩沉西岘亭中忆鸿爪;英年负笈天王寺侧浴春风。

这两副分别由蔡圣栋、陈其良先生撰写的对联,道出了西岘亭连接着瑞安中学从西岘山下到陶尖山畔办学传承的薪火。


几年前,邮电路改造,玉海中学的操场由东西朝向变为南北朝,由名城办重建。我们对名城办副主任何子胜校友建议,尽量把几棵老树(体育组前的大桑树与操场入口的老枫杨树)保留下来,这也是许多瑞中老校友的强烈心声。2020年6月初,我与贾克志副校长到工地了解古树的保护情况,结果意外发现操场上堆了如山的建筑垃圾。垃圾堆里发现有一段段石柱。我本能地认为可能是古建筑的构件,也许与瑞中、瑞城的历史相关。于是交代贾克志副校长派工程队把这些石柱翻找出来,运到瑞中。一大堆的一截截石柱,有几条刻着文字,经过拼凑,惊奇发现原来是孙诒泽撰书的一副对联。经过查找瑞安佛教的文史资料,这些构件属于民国时期瑞安城西尼姑庵——女莲社的石柱。

女莲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由授无(又名柔和)法师等筹资创建。当时聘请民国瑞安文化名人,书法大家孙诒泽撰写了一副对联。《昔日瑞安城底闹花灯》顺口溜,其中有几段:

水心殿看布帐戏,女莲社里拜观音。

白岩桥划彩龙船,塔儿头看西洋镜。


当年瑞中周围有三座尼姑庵,分别是净福庵、梵行精舍,还有女莲社。瑞中老校友李继朗先生回忆: “女莲社是瑞安较有名气的尼姑庵,尼姑也比上述二庵多一些,坐落在瑞中对面的第五巷,原庵址现已被圈入老市政府大院里。此庵原大门只有二扇像普通人家的木板门,而且平常都是关闭的,没有明显、气派的佛门标志,但里面却规模较大,甚至有多余房舍借租给房客居住。庵内常有善男信女出资,举办各种名目的道场做佛事,或超度亡灵、或救苦消灾,或向佛还愿。比丘尼们魚木声声、高唱梵歌、缓步生莲、焚香顶礼,热闹非凡。因女莲社距瑞中很近,学生们放学后有时也结伴去看热闹......还有一事,1948年秋,我随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父亲去南京读初中一年级,有一位附小同学黄发鼎正巧与我同一中学,他父亲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少将参谋,我曾去他家见过他父亲,南京解放后他父亲携全家返回瑞安,他也与我一样在瑞中继续就读,全家就借住在女莲社里,但不久就不见他们的踪影了,不知何去何从!至今杳无音讯!另外1953届高中李玉燕校友的母亲,因家庭成份关系,土改时被扫地出门,一度也居住在女莲社。看来瑞安的尼姑庵还具有收留落难者的共性呢!”

解放后五十年代女莲社部分房舍曾划归瑞中作为办学用房,后又归县府使用,建筑逐渐损毁。女莲社的主持授无法师是个传奇人物。授无法师(女),(1882—1972)马屿区人,俗姓张,18岁出家,跟着出家的还有她的堂房妹妹。后来妹妹红尘难了,回乡还俗。授无法师生活节俭,说话干脆利落,办事能干、果断,深得社会名流器重。与她往来的常是社会上达官贵人的夫人和社会名流学士,如国民党陆军中将姚琮(姚是马屿上京人,与她同乡)在瑞安城关的居所就与女莲社毗连、名医金慎之、著名琴师郑剑西等是庵堂常客,信众如流,香火旺盛。


建国后,授无法师与时俱进,迅速融入新社会,爱国爱教,宏扬正法,主动让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除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实行农禅结合, 组织草编社,做到生产自养。抗美援朝期间,她高举爱国大旗,集中城关女尼及在家志愿军爱人几十人在女莲社白天生产劳动,早晚及星期天念佛、讲经,支援火热的前线战争。据《浙南瑞安市佛教志》上册记载在1956年授无法师“‘不我自己求安乐,但为群众得离苦’。以75岁的高龄,抖擞精神,不畏艰难,首创佛教徒棉织厂,自筹资金,购置生产设备,采购原料,该厂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转于地方国营棉织厂”。授无法师成了瑞安国营棉织厂的创始人或首任厂长。瑞安棉织厂位于瑞安城关屏星街8号,大概于1997年改制遣散 ,走入了历史。今天我去打听了多人,几乎没有人记得它的创办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法师呢。


为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石柱的文化价值,学校在体育馆边上的一小块三角空地建造一处停车场入口的景观。我们把散落的几段石柱进行拼接,安装了一个石牌坊,同时整体打造一个植物园。孙诒泽的题联由于多次损坏,很多字迹不全、不清。经过好长时间的反复考证、辨认,终于弄清对联的内容。其中我们学校对佛学深有造诣的张玉锡先生也作出了贡献。联语的内容:

“霞彩滿西山,看祥光燭座,香國成馨,盡摄凡愚登道岸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穀旦);

潮音起雙樹,喜鹿女踏花,鴿王持鉢,解除煩惱證菩提。(孫詒澤譔書)”。

孙诒泽是孙诒让的堂弟,是民国总统黎元洪的老师,与瑞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诒泽 (1866—1934),字仲闿,号处震,晚号盘谷,孙锵鸣之子。民国时期曾任总统府顾问,兼国务院顾问,国史馆纂修,工书法。1909年瑞安公立中学堂经过存废之争后停办,学校转为私立。1910、1911届毕业生参加省会考,成绩良好,学校经省提学批准恢复公立,孙诒泽于1911—1912年任瑞安公立中学堂监督(校长)。

牌坊由 2020 届考上北大、清华的钱政、林圣捷、沈焕超、涂程颖、沈章超、林炯伟、吴卓丞、朱昌奎、周佳杰、陈卓宇10位同学捐资建造。“莲社遗韵”空间作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个平台,专门用于多肉植物的栽培。摆放多肉植物的大块方形黄石是瑞安百好乳品厂于1983年重金购置,原准备1986年60周年厂庆时,用来建造纪念性建筑物的材料,后方案改变,石件被遗弃。今天这么大体量,如此漂亮的黄石石材已很难取得了,况且当时是人工开采,纯手工凿面加工而成,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流过石匠多少辛劳的汗水。前几年有关部门在平整百好厂厂区以期开发,在大批方块黄石转运填埋前,学校派工程队突击抢运到瑞中,但有一部分已经被无情地倒入东海。


园内孙诒泽的隶书碑刻由孙家后人孙蓓蓓女士、王兴雨先生捐赠。内容为:“孤山魂葬半坟诗。林公崇蘭节《烟霞万古楼》句。章安孙诒泽额石,民国四年春”。书法行家说:这几个隶书的功底是十分了的!”莲社遗韵”四字匾额敬请汀田岑岐宝坛寺的住持一灯法师书写,为牌坊增添了几分禅意。

“百好留痕,莲社遗韵”。当下一句流行语叫“挖啊挖”。想不到从一堆建筑垃圾中挖出一串淹埋在历史尘烟中的人文故事,在辨识、研究孙诒泽联语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佛学知识。现在的“莲社遗韵”牌坊是学校的一处景观,是师生、客人们参观拍照的网红打卡点,更重要的是增加百年瑞中的一份文化厚重,为秀丽的校园增添了一窗情趣。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日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