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龙井与陶山寺


林新荣

“贾嵩采《登真诀作别传》云:‘梁天监中,自海道至永嘉,得木榴屿居之,以作丹室。’今永嘉境中,无所谓木榴屿者。而室之下有仙坛、丹井,虽岁久相传,不可验考,然陶山之为陶山旧矣。”这是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周行己在《陶隐居丹室记》里所载。周行己与陶弘景之间相隔了400余年,可见陶山之名历史之久远。博学如周行己者也不敢确定“木榴屿”为陶山古名,只在语气里是暗含着倾向性,反问了一句:“岂山以人著,今名遂传,昔名遂没乎?”

 翻开乾隆《瑞安县志》载:“陶山,周回二里,前江后湖,本山独峙。梁陶弘景隐居之地。相传为第七福地,丹室在焉。……石二、岭一、井一、池一、坛一。炼丹石,世传陶隐居炼丹处。石鼓,方七尺,扣之空空有声。龙井,在岩坛内。”这本修于乾隆十四年(1749)的县志,距今也已经272年矣。山水风貌已大不相同,原修于光绪年间的陶山寺,也被拆建成了瑞安市第九中学校园。

秋高气爽的一天,我到九中逛了一圈,南面有一口六角古井,青石的井栏由整块岩石雕凿而成,高50cm,厚8cm,井栏外是三面浮雕,刻的均是莲花,那莲花古朴简约雅致,美轮美奂。另三面字迹漫漶,密密麻麻。篇名倒清晰:《陶山寺弥陀殿后重建井记》,我读的是满头雾水,唯一清楚的是“圣宋治平二年太岁乙已十二月二十六辛亥日立全式六面石井栏一所”等些字,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算起来,竟然比周行己的出生还早了二年,我想,这也许就是乾隆县志里所载的“龙井”了。

乾隆年间举人余永森的《陶山寺十咏》里有一首《龙井瀑布》:“春瀑泻春崖,崖断忽飞空。微风鼓回湍,百折穿萝洞。僧卧东峰云,一枕匡庐梦。”从这十首诗里看,那时的陶山还是一座山麓葱郁云雾飘渺的幽境,有“古松”“霞池”“萝洞”“丹崖”“瀑布”。井置于此间,仿佛散发着一股飘飘的仙气。我想,陶弘景在山中炼丹,用的就是此水,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丹井”。

清朝名仕黄绍第有一首《陶隐居陶山丹室》:“仙坛丹井久茫茫,阁本传真七尺长。浮沚祝词蒲栗荐,宰官曾记吕维扬。”他是发了一番感慨的。读了他诗的注解,才知道,原来陶山寺的前身是陶弘景的陶隐居。这情形在一些诗人的笔下也有所体现,比如清朝诗人郁豫的《重过陶山寺》诗:“古刹幽深曲迳通,僧牕面面夕阳红。篱间犬吠重游客,岭上松生旧日风。丹灶千年遗胜迹,白云一片忆陶翁。却怜梁帝台城址,没在荒烟断草中。”全诗共八句,五句写陶公,自有一股悲凉凄怆之气。这也许是陶山寺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对于开创者的特殊情感吧。

历史上莅临陶山寺的名仕有孙希旦、王景月、叶浩、秦廷基、曹应枢、孙锵鸣、林齐鋐等诸多名人,他们不仅游了,还留下了诗作。比如宋代诗人王景月的《陶山寺》诗:“天下神仙府,山中宰相尊。石坛松月冷,丹灶夕阳温。”语调低沉,意境高古,用字精炼简约,但画面感却极强,短短四句,把陶山寺描述得清寂之至,着实少见。

临井观望,忍不住轻轻触抚,触碰到的仿佛是时光在手下潺潺的流淌,仿佛有一股逸气从井底飞升,恍惚中似乎看见陶公在松下炼丹的情景。再看古井,只见清波荡漾,映照着天地,深邃而神秘。回程做《龙井》诗一首:“仙袂飘飘建此台,空留镌刻费人猜。应为陶隐通天眼,一鉴清波鹤自来。”

本文章载于2021年4月11日温州晚报》,文章作者瑞安市文联主席林新荣先生提供文字稿件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