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弘一法师和他的两名瑞安同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跨越百年时空,李叔同作词的这首《送别》依然如此触及心灵。歌手朴树在录制这首歌时,几度失声哽咽。他说:“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在那儿都可以。”

书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他是风流才子李叔同,他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今年10月是李叔同诞辰140周年,温州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对于温州,他确实情有独钟。24年佛门岁月,其中在温州的日子占了近12年。他说:“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


▲晚年时的弘一法师

半世风流半世清寂,在他的传奇人生中,和几名瑞安人有着非同一般的交集。

一代大儒孙锵鸣任职满清吏部主事时,李叔同父亲李世珍在其门下。虽然父亲辞世时,李叔同不过5岁,但冥冥之中,牵起了他和温州的情缘。此后,他遇到了他的瑞安同学,人生因此和温州有了特殊的情缘。


弘一法师曾驻锡温州中山公园飞霞洞前的庆福寺,其潜修处名为晚晴阁。图为温州中山公园内今年新建开放的晚晴阁



林大同:因为他的一句话,弘一大师在温驻锡12年



▲林大同(中)与弘一法师(右二)合影

介绍弘一去灵隐受戒

1901年,李叔同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由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奏明光绪皇帝创办并兼任督办。南洋公学于1901年9月设立经济特科班(简称特班),班主任是著名的教育家、后来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当时叫做“特班总教习”。特班当年在全国招了42名学生,李叔同和来自瑞安的三名青年林大同、项骧、郭弼成了同班同学,和林大同且是室友。

林大同(1880—1936),字同庄,瑞安城关人。我省早期铁路、水利专家,曾监督兴建杭州首个火车站,参与设计杭州至嘉兴铁路工程、促成浙赣铁路兴建;曾任全省最早的水利机构——水利委员会主任、浙江水利局局长等职。

1902年,李叔同和林大同均赴日留学。虽然两人在不同的学校,一个学的是土木,一个学的是美术,但两人时有联系。学成回国后,又曾同在杭州工作。林大同在铁路、水利部门,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音乐、美术。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从此,世间少了翩翩公子李叔同,多了高僧弘一法师。对于李叔同的出家,林大同是支持的,他对弘一法师说:“灵隐寺住持慧明大和尚与我为方外交,可介绍去灵隐寺受戒。”农历八月,弘一法师即在灵隐寺受具足戒。“七月十三日那一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以就在那天落发。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于是由林同庄君介绍,到灵隐寺去受戒了。”《李叔同说佛》第一部分——《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记录了这件事,文中所提及的“同庄君”就是林大同。

推荐弘一去温州清修

▲李叔同出家后

在杭州出家后,弘一法师深感“杭地多故旧酬酢”,又因体弱,冬夏难耐严寒酷暑,极想“觅清净兰若,息心办道”。1921年2月,他和林大同说起自己想找一个清净修持之处,林大同告以“永嘉山水清华,气候温适”,既安静又少打扰,可专心修治佛典。弘一法师“闻之欣然”,下定去温州驻锡的决心。1921年4月,他搭乘“海晏号”海轮从上海出发,两天后抵达温州,从此开启他的12年“温州时间”。

林大同的长子林镜平(医学专家,曾任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在《弘一法师墨迹》中有这样题款:“先父与法师为同学挚友,交情颇笃。今对遗墨,缅怀世谊,益增景仰。敬缀一绝于后,固知法师宏愿所在,不徒以书法重也。”



郭弼:弘一大师给他写的书信,现为温博镇馆珍宝

南洋公学里的天才少年



在南洋公学李叔同所在的特班,42名学生个个是精英,包括黄炎培(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谢无量(曾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秘书长、参议长)、邵力子(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等,在这个才子天团,瑞安青年郭弼仍脱颖而出,在入学考试中,高居榜首,主考官蔡元培对其极为赞赏。蔡元培日记1901年12月19日条下,附有“南洋公学特班学生月课积分表”,其中第1名为黄炎培,第2名为郭弼,第13名为李广平,即李叔同。


郭弼(1876—1940),字奇远,居瑞安城关第四巷。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郭庆昭是全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的创办人之一。郭弼年少聪颖,谙经史,诗宗杜少陵,书法鲁直,小篆上溯石鼓,算籍、医经无不穷究。孙诒让、宋恕等瑞安乡贤均视其为奇才。


八封书信里的同窗之谊

李叔同1918年出家后,特别是在温驻锡期间,与郭弼鸿雁往来。温州博物馆现藏有弘一大师致郭弼的八封信,为镇馆珍宝之一。这八封信的写信时间集中在1919年至1923年,信中,弘一大师称郭弼为“旧雨”“旧友”“至好”等,其关系可见一斑。

第一封信写于1919年中秋节前二日。郭弼托其子郭鸿飞(曾任上海《申报》《时事新报》编辑、上海大东书局副总经理等职)带信向弘一法师表示问候。弘一复信致意,并简单说了自己出家的经过。“公子来,贻手书,披诵忻慰。衲于去秋七月,披剃于虎跑定慧禅寺,今居玉泉寺。”信中,弘一还称与林大同“不时晤谈”。




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郭弼特别勤奋。谢无量曾撰文回忆:“奇远岂今人哉!其志甚古,其容甚寂,其音甚拙,其服甚野,其言又甚大。读书于上海,与余连墙而居。奇远及泰州储声远据余之东室,林同庄、李叔同据余西室,日相见也,夜相闻也。声远年最长,同庄则奇远之里人,每中夜同舍皆酣睡,奇远犹与声远诵外语书声琅琅,读书不能自休。”

1902年11月,以“墨水瓶事件”为导火索,南洋公学的近200名学生因反抗校方的专制统治而集体退学。校园一别,李叔同赴日留学,郭弼到暨南大学任教。两人虽同窗仅一年余,但交情不浅。《宋恕集》记载,郭弼精通佛学,和李叔同交好。


1919年中秋节前弘一大师写给郭弼的信

弘一大师1921年来温后,选择僻静的庆福寺闭关潜修,时间为两年。次年1月,郭弼写信要求与弘一“接谈”。大师复信婉言谢绝,但为了满足这位至好旧友求见的愿望,他采取了通融的办法——“五年前写影,附奉一叶,聊慰远念”。

1923年7月,郭弼寄篆书向弘一大师求教,弘一在回信中对老同学的书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其继承有中国古篆的传统,又有唐代篆书的风韵,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印与印泥皆未精美,宁不可惜”。这封信信末,弘一大师还特别提到了瑞安“五黄先生”之一的黄体芳。“曩闻黄漱兰老居士体芳,颇究心佛学,与仁尝晤谈,不此未委谘。”弘一对黄体芳等文化耆宿的关注,正反映了其不同于一般僧侣的文人情结。

在给郭弼的信中,弘一大师不吝赞美瑞安的秀丽风光和人文环境。如他在1922年六月初二的信中说:“明岁仲春,行将移居尊邑大罗……闻其地殊幽胜,当来仁者可杖策来游也。”“尊邑人文之盛,驰誉遐迩。”

▲1922年6月弘一法师写给郭弼的信

其余诸封书信,多与佛教有关。包括向郭弼推荐佛教典论经文、代为寻求瑞安县务本书局元年出版的《经像灵应录》等。


弘一大师赠诗为老同学祝寿

郭弼一生无意仕途,曾在上海翻译世界会社、宁波《浙东公报》、温州《大公报》《瓯括日报》《瓯海公报》《温处公报》等报刊担任主笔、编辑。27岁时著有《仁仁学》(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评论谭嗣同著作《仁学》最早的专著。晚年致力“医术济人”,除著有研究《伤寒论》的专著《长沙方论》外,与绍兴名医何廉臣共同主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正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搜集当时全国400多位名医的病案和验方1000余例,是当时国内第一部临床实践之医案集成,历年多次印刷,直到2011年国内尚再刊行;与绍兴曹炳章一起编撰《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被誉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备受中医界推崇。

1935年,郭弼把五十岁、六十岁时友人给他的寿诗、贺词汇编成《大衍周甲赠言合录》一书,其中包括南洋公学同窗弘一法师、林大同、项骧、谢无量等人的诗词。梁启超1925年给郭弼的寿联,特集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张文潜句:“天上列星当亦喜,海上蟠桃良未涯”,表示对其高深学识和学术成熟的敬佩与祝贺。

梁启超赠郭弼的寿联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漫漫人生,李叔同和他的瑞安同窗虽欢聚无多,散在天涯,但高山流水,他们彼此影响,相互成就,各自谱写了人生华章。


参考资料:

《温州博物馆藏弘一大师致友人郭奇远信札》王新宇

《高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略释弘一法师致郭奇远的八封佚信》徐正纶

《瑞安历史人物传略•郭弼》黄炽森

作者:王蓓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