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公园路出土千年“宝贝”,属温州有史记载最早的寺院开元寺所有

8月14日,在市区公园路改造提升过程中,施工人员在东南大厦前约两米深的地下,挖出一块刻有“宋熙宁三年庚戌六”等字样的石构件。


公园路出土的北宋石构件

宋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070年!温州相关考古专家表示,按石构件上镌刻的字迹推算,距今已有949年。

东南大厦现址是佛刹开元寺旧址。据载东晋太宁二年(324),邑人李整于此舍私宅建崇安寺,这是温州目前有史记载最早的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

开元寺屡毁屡建,距今已有千多年历史,历来高僧众多。如撰写《证道歌》的“永嘉大师”玄觉就是这里的常驻;而在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南下避金驻跸温州时,还把开元寺当成“家庙”;在明代还有许多名人在此读过书,如明代内阁首辅张璁及被称为“榜眼王”的王瓒等人。

北宋石构件的出土,让原本就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公园路,又“扞”进一块千年“基石”!三十六坊君带大家走近千年开元寺,探索千年石构件的历史底蕴。


石构件为香客赠予助北宋开元寺复建?

这块北宋石构件长约187厘米,宽约45厘米,厚度约20厘米,材质为花岗岩。石构件一侧刻有“宋熙宁三年庚戌六”等字样。除字迹清晰的8个字外,最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字体,按照笔画,貌似“月”字。

那么这块石构件来自哪里?什么用处?专家表示石构件可能为香客所赠,用于开元寺复建。

历史上的开元寺,曾数次毁于火灾,又屡次重建。发生在宋代的数次开元寺火灾中,明代苏伯衡《温州府开元教寺兴造记》记载的是其中一次,时间在宋治平四年(1067)。

这次火灾后,温州官民重建开元寺。据北宋苏颂《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载,开元寺于宋熙宁六年(1073)重建完成。

专家现场考证

在《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中,苏颂说温州城里的这场大火“始作于民炉,延及官寺,遂逮僧舍。所谓开元寺者,东南之壮观也。一旦煨尽,人皆愁戚,其欲兴造切于已居。寺僧择随素有行愿,知众人之所欲为也。于是尽发私橐,以图修复之役……乃即故地,规创新宇,料工度材。初亦无求于外,而郡之大姓,闻风响应,愿心而乐施者,不谋而同”。可见当时重建寺院时,周边大户人家及普通百姓也是积极捐钱捐物,参与到重建开元寺工作中。

苏颂在文中表示“继踵而毕事,不及三年,重门周阁,广居大厦,岿然如初,而闳侈巨丽,又非畴日之儗也”。

可见,开元寺不到三年时间已重建完成。按照文中载为1073年完工,那么在宋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070开始动工,这块石构件应该就是在这一年进入工地,承担起开元寺重建的某一“重任”。

哎,苏颂是谁?他怎么会为温州撰写开元寺事迹?

苏颂(1020~1101),字子容,今福建泉州人,出身名门望族,与同时代的苏轼、苏辙是同宗。苏颂历仕北宋五朝,曾登上宰相高位,是北宋政坛上令人瞩目的人物。苏颂与最早开发五马街的北宋温州知州石牧之是同榜进士,是他撰碑文记载石牧之开发五马街的事迹,可见苏颂与当时温州知州的交情匪浅。他不仅写过《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还为温州唐代高僧写过《题送誓光序》。


是开元寺桥梁桥面?

或是寺内景观构件?

石构件属北宋期间建筑构件无疑,至于在重建开元寺工程中,附属哪部分建筑?

相关专家表示,石构件上所刻的文字与之前温州发现的北宋期间古桥梁样式相同。而石构件一面有波浪纹起伏,其他三面都不平整,可排除用于建房屋可能。因此,石条作为桥面的可能性很大,且刻字的这一面是朝外让人看见的。


出土的北宋石构件

而开元寺到宋时已是一座香火极旺的寺庙,规模超过以往。温州城区沟渠交通,水网密布,因此不排除寺内有河道、桥梁的可能。到明万历年间,开元寺因破旧不堪,当时的知县刘三宅就在开元寺旧址建起永嘉县城隍殿城隍殿场地宽阔,前有月池,南面是戏台、北面是照壁。而温州学者张棡在其日记中提及,1922年农历三月廿八晚,他到县城隍殿看戏,当时观众极多,还有人被挤到了河里。“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

后城隍殿逐渐颓废,遗留的墙壁、台阶、栋梁、柱础、飞檐斗角等仍透着昔日古朴气息,直到1995年拆建为东南大厦,才彻底消失;而附近的河流,也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蚕食,直至完全被填埋。

对于这块石构件是桥面的说法,也有专家表示不同意见。因为当时的开元寺是大寺,里面建筑繁多,如佛阁、书院、亭台等景观,也不排除是其中的构件。

但无论隶属哪部分建筑,石构件属开元寺应无疑问。这块被掩埋在历史尘埃里的“宝贝”,幸运地穿越千年,破土重现。


历史上的开元寺

及温州数次火灾


历史上温州城内火灾频发,开元寺也屡次毁于火灾。温州火灾最早有史籍记载的是在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八月间。据《宋史·英宗纪》载:当时温州城烧民屋万四千间,死者五十人。

在南宋乾道四年(1168)八月,温州城区也发生一场大火灾,几乎全城遭灾,开元寺等4所庙宇寺院毁于一旦。

净光塔出土与开元寺相关的塔砖墨拓

时任温州太守王之望,自知难逃其责,就给皇帝写奏札请罪。在这封《温州遗火乞赐降黜奏札》里,他详细描述了大火过程:

“十九日风甚,巳时,新河南界居民叶八家火发,烟焰所冲,六处并起。烧过民居三百七十一家,茅瓦屋相间约计六百二十余间,并岑山尼院一所。城外南厢居民遗火,烧一十五家,计二十间,并系茅屋。翌日风势依前猛急。市东界杜秀家火发,五处俱作,烧过民居六百七十三家,茅瓦屋相间约计一千一百七十余间,龙兴宫、开元观、嘉福院并当风头,不容拆救……”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著名诗人、书法名家。乾道元年(1165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

又据《宋显漠阁学士程迈传》记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十月十七日起,温州望京门外飞爆延燎,使谯楼、开元寺、府儒学被焚。

开元寺自东晋至明清1400多年,屡毁屡建,规模不断扩大,寺内高僧辈出。如唐永嘉禅师(宿觉大师)曾驻锡该寺,奉养母、姊。永嘉大师一生留下《永嘉禅宗集》和《证道歌》两部著作流传广泛。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避金南下温州。驻跸期间,他曾把皇家太庙神位供于开元寺,改寺名为天庆宫。随着韩世宗、岳飞等南宋中兴大臣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赵构在温50多天后,率领百官到天庆宫拜别“祖宗”,次日离温。不过,开元寺的太庙身份一直保持多年。为神主安全,绍兴二年(1132)高宗下诏:“温州太庙百步内居止遗火者,徒二年;致延烧奉安寺观,流三千里。”在法律上保证其安全。在这严格的管理下,开元寺一直平安无事。绍兴五年(1135),太庙迁回临安。

净光塔出土与开元寺相关的塔砖墨拓

到了明代,明内阁首辅张璁未取得功名前,曾客居开元寺攻读。他还在寺院借宿的僧舍旁盖了亭子,环亭栽竹并取名“一竹亭”。张璁还曾写下“忆共开元寺,读书长闭门”之句。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明朝永嘉场代表人物王瓒,也寄宿开元寺僧舍苦读。僧舍旁栽的木芙蓉本应秋天开放,那年居然五月提前献瑞。王瓒为此写下了《芙蓉五月先发》:

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

欲与碧桃争发达,超然不肯待秋风。

就在那一年,王瓒考上举人,次年中一甲第二名,人称“榜眼王”。于是王瓒读书的僧舍前则多了块牌子,上书“芙蓉书院”。

到了近现代,著名考古学家、温州人夏鼐曾踏足开元寺调查古钟。这事被写入《夏鼐日记》:“1949年5月2日,星期一  下午赴开元寺,调查建炎二年(1128)铜钟。据方丈云,于抗战初起时,为地方当局移往丽水保存,其后即无消息,惜哉。


参考资料

《温州历代碑刻记》 金柏东 编

《祖堂集》“一宿觉”和尚

《宋代温州火灾与消防》 潘猛补

作者 蒋文泽

编辑 陈莉莉

美编 王   泠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