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垟坑石塔:见证千年前经济繁荣的仙降平原




    仙降垟坑石塔,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仿木构楼阁式,有副阶,塔上现存浮雕佛像360多尊。塔身分层分面招资冠名,由当地的善男信女认捐雕刻而成,从一个侧面证明,千年前的仙降平原一带,经济已十分繁荣。
    白希良希望给老文物留影
    垟坑石塔的拍摄者是我市老摄影家刘显佑。1958年,刘显佑调到瑞安县文化馆工作,任美术、摄影专职干部兼管文物。他对文物工作十分喜爱,加上时任文化馆馆长的白希良爱好书画,对文化事业十分着迷,两人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白希良为人老实、正直,待人诚恳,有中国文化人特有的执着劲儿。特别在书画方面,他是一个很肯钻研的人,值得下一代人好好学习。”刘显佑回忆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安人保护文物观念还很淡薄,不少文物可能面临着“毁灭”命运。“白希良希望能保护文物,叮嘱我先将瑞安的历史建筑拍照保存。”刘显佑说,当时拍摄了隆山塔、垟坑石塔、仙岩寺(今瓯海圣寿禅寺)等。
    石塔佛像散落一地
    事实上,在刘显佑拍摄垟坑石塔之前,他与白希良等人多次来过这里。白希良在任县文化馆馆长之前,曾担任仙降区副区长。
    刘显佑拍摄垟坑石塔是在19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石塔旁边稻田里的稻子已收割完毕,石塔下还晒着稻杆,几位农民在翻整田地,准备下个季节的播种。
    刘显佑来到这里,见到石塔受损十分严重。“塔上有好几块佛像都掉下来,有的放在石塔下的水井边,有的掉在水井里面。”
    除了佛像坍塌掉落,塔砖、塔石还被当地村民当作水井围栏。“也不是有意破坏,很可能是村民‘就地取材’吧。村民就将整块石块围在水井旁边。”
    刘显佑说,那时候,农村还没有自来水,水井与石塔相比,保护水井可能重要得多。
    垟坑石塔原名旸坑石塔
    对于寺院及石塔的记载,县志上有详细说明。据《嘉庆瑞安县志》记载:寺宇创建肇于梁天监间,则佛法之行盖始于是时。
    随着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南迁,浙南地区佛教的传播深入民心,出现伽蓝遍地、梵音不绝的盛况。据《瑞安县志》记载,这一时期修建的塔庙就有数十处之多,浮图营造蔚然成风,垟坑石塔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兴建的佛教建筑。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千年前的仙降平原一带,经济已十分繁荣。
    据方志等文献记载,垟坑原名旸坑,垟坑石塔坐落于垟坑村西隅的一座小山包,其南前约300米处的山麓上有宋代史迹悟空寺。据《瑞安县志》古迹卷记载:“旸坑石塔在仙降旸坑悟空寺前,宋熙宁四年建。”
    又据《瑞安县志》宗教卷悟空寺条记载:“悟空寺在旸坑,原称院,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建院,宋祥符间赐额。”据此,垟坑石塔应属悟空寺之佛塔。
    石塔反映“石作技术”
    浙南地区群山连绵,山石丰富,充足的石材资源赋予古瓯越先民打造石头的技能。数千年来,他们或用石头制造生产工具,或垒石筑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石作技术日趋成熟,创造出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史迹。
    唐宋时这里已具备高超的石作工程技术和精湛的石刻艺术水平,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原因,大多遗构淹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
    幸存于今的垟坑石塔是浙南地区宋代石构建筑的代表之一,因石质材料有较强的抗自然侵蚀能力,其建筑也能较好地保持历史原型,也忠实地反映宋代浙南佛塔的建筑形式和石刻艺术水平。
    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考查时认为,“垟坑石塔全部用石板和石条建造,造型独特,式样美观,雕刻精巧,是宋代的一座重要建筑。”
    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垟坑石塔,2007年1月开始拆建修缮。这次修缮是原拆原建,历时约8个月,修缮经费约40多万元。
    如今,当我们再次来到垟坑村,站在新修缮的垟坑石塔前,有多少历史文化可以回首,让人感慨!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