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示诸天
冬青早动浮图感
贝叶仍留香火缘
佛果有灵生再世
人教半偈出重泉
当时碑碣今修葺
■戈悟觉
我被眼前的大气象罩住了。
去年应护国寺住持了证法师之约来过,当时还没有矗立七座如来宝塔的大广场,而寺后的西山莲花芯山峦,我也是第一次有了大感觉。背倚莲花芯,整个护国寺便是莲花坐了。佛祖在菩提树下成正觉,便是作跏趺莲花坐。进得山门,一派盛唐佛寺景象。一路走来,心中有佛,我的目光在顶礼膜拜。
小时候常来雪山护国寺。那时景山叫西山或雪山;雪字状色,云雪淡不分,很有意境。记得清楚的是有一条蜿蜒石阶小路,半山腰一座小亭,山泉潺潺伴随,弯腰可掬可饮。后来,护国寺不见了。然而每每回家乡我依旧登山寻寻觅觅,难以相信一大寺怎么会消失了!它在,在莲花芯下,在一草一木、一壕一壑中。烟霞氤氲,神气清爽。宛在,也是一种存在,一个境界。
市政府决定重建护国寺,我一再进言:恢复唐式建筑,如同当年我和陈炎霖老居士在报上呼吁重建净光塔,而且一定要是唐式。因为“净光”是唐昭宗赐名纪念永嘉禅师,护国寺也和永嘉禅师结缘。净光塔已是仿唐塔雄踞松台山,仿唐寺我也眼见为实了,而且如此充分体现唐寺的恢宏雍容、庄严华丽,很出我的意料。
唐代木结构佛寺如今罕见。历史上改朝换代,列位太祖太宗除了杀人还爱放火,木构寺庙难以经受风雨蚀剥蠹吃虫穿,一把火更是只留灰烬。我们只能从史料文献和敦煌壁画中得知大概。所幸海外尚有唐代遗构,如唐代高僧鉴真主持建造的日本奈良招提寺;所幸中国寺庙建筑不同于基督教堂,教堂是祈祷和布道的地方,堂内有几十几百座位,神位所占位置很小。佛寺是供奉的地方,佛的住所,类似希腊神庙,庙是神的住宅。因此,佛寺的建筑可向宫殿官邸借鉴,我们也目濡耳染。
唐代建筑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是黄金时代。承袭秦汉六朝遗风,又吸纳印度佛教艺术。新建护国寺有着文献描绘的唐大明宫风采,又感受到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刻画和敦煌壁画中唐寺风貌。我觉得最触目的是重檐庑殿和正脊两端的鸱尾,其厚重、庄严之唐韵扑面而来。
小时候看寺庙,第一标准是四大金刚有多大多高。护国寺的金刚高达6米,十分威武雄壮。我想放到五台山哪个寺庙也不逊色。中轴线建筑五进,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大雄宝殿高21米,殿内没有柱子。三世佛统高10米。两侧18座罗汉,青石雕塑,高度1.72米。玉佛殿供奉一座卧佛,我用脚步丈量,长约8米,整块缅甸玉塑成。藏经楼供奉西方三圣,由直径1米的整段楠木雕刻。寺内山门一侧建有罗汉殿,黄杨木雕500罗汉。黄杨木雕是我市传统工艺,这组木雕也许是全国唯一。
“比来各地佛法昌盛,永宁(温州古称)诸居士弘法尽力。尊邑人文之盛,驰誉遐迩……”这是弘一大师1922年6月给瑞安人郭奇远的信。弘一大师1918年于杭州出家,3年后为觅“清净兰若,息心办道”来温,一住12年,以温州为“第二故乡”。弘一大师称温州人文驰誉遐迩,佛法昌盛并非溢美之词。温州佛教源远流长。护国寺前称龙兴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近1400年。五代后梁乾化年间(公元911年~913年),寺僧鸿楚为报答梁太祖朱晃赐紫袈裟,在西山之麓建塔,塔身镌刻“护国祝延,圣寿宝塔”八字,护国寺从此得名,至今也已千年。温州历史上有四大丛林:“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温州人祈盼四大丛林福佑,温州历史上还真的少有兵戈之灾。护国寺是四大丛林之首。
不过,说及在佛教史和温州历史上的地位,护国寺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永嘉禅祖庭”。
温州第一个步入中国文化史的人,是永嘉禅玄觉大师;温州地方文化,释先于儒,玄觉大师是开山祖师。
玄觉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生于温州,四岁出家西山龙兴寺。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在龙兴寺别院圆寂。西山是否就是景山?龙兴寺是否护国寺前称?在这次重建护国寺时挖掘出《神道碑》残碑,应可释疑。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撰文刻石《神道碑》:“无证无修,不离此心而得佛;或默或语,未尝有法以示人。” 李邕生于678年,是玄觉同时代人。他善刻碑,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传世,而史书记载《神道碑》为“已佚”。《神道碑》在重建护国寺时意外出土,简直是天作之合。
玄觉大师俗姓戴,字明道。他曾求见六祖慧能大师,不下跪,因为没有时间行俗礼;小留一宿,已得求证便告辞,遂号“一宿觉”。玄觉的《证道歌》,被誉为“禅文化的绝唱”;《证道歌》中“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被南宋大儒朱熹引申为“月印千江,终是一月”,成为理学经典名言。玄觉在《劝友人书》中倡言:“触目无非道场”,“无我谁主人间”,是禅宗入世的重要理论。
我们以永嘉禅师为自豪,护国寺以和永嘉禅师结缘为自豪。佛教2000多年前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深深渗透、融入了中国文化。儒释道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从隋唐至北宋500年间,佛教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就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文化,也就不了解佛教。
在近1400年的漫长岁月里,护国寺不乏传说和故事。
史料载:玄觉圆寂出殡于西山之南,送者蜂拥于道,忽有鸿雁千余只从东海飞来送玄觉到墓地。
史料载:五代后梁创建护国寺之名僧鸿楚,“架上紫衣永不著,案头金字坐长看”。他“一生讲《法华经》计五十一座,一次法堂中忽生莲花,香气芬芳。”
民间传说:护国寺有座发光塔,城内居民夜晚常常看见(发光塔可能指毗卢塔,印度窣堵波式,现残件立在寺内钟楼旁,乃千年古迹)。
民间传说:明代首辅张璁,将嘉靖皇帝给他造宅的栋梁木,捐给护国寺……
护国寺几度圮废,又几度浴火重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重建在清朝道光年间,秀川和尚担此重任。邑中名士、嘉庆廪贡生陈遇春撰重建志文:“去年山门外佛光如火,人见而异之,掘地得方石一,下埋石珓二。俱镌佛像。旁注:‘一万人同造,后五百年有福慧者重兴’十五字。”陈遇春拓石赋诗,有各地27位诗人同咏。方石和石珓现都保存,诗也编印成册。录其中福建闽县人陈瀚的七律奉献读者:“历劫名山五百年,拈花一笑示诸天。冬青早动浮图感,贝叶仍留香火缘。佛果有灵生再世,人教半偈出重泉。当时碑碣今修葺,古刹依然护大千。”这次修建历时9年,道光十八年落成。
小时候到过的护国寺,一定是秀川和尚主持修建的护国寺。俱往矣。今天的护国寺重建工程在2003年正式动工,2008年12月2日将举行寺院落成和佛像开光盛典。落成不是完成。据对护国寺重建作出大贡献的了证住持介绍,他们还要重建护国寺毗卢万佛塔,建造有现代声光效果的永嘉禅修持中心,还要成立佛学院(温州乐清人芝峰大法师曾在护国寺创办“山家讲舍”——此名称甚好)。
“书阁镜中看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山水清音。”我们充满向往和期待。
故乡,便是童年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逝去了,儿时的记忆回来了。在护国寺,我想起《易经》中的一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天下事有生有灭,有进有退,有兴有衰,原本不足怪;更新,原本是正道。
有护国寺,便是故乡。
温州都市报2008年1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