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灵寺,全称“五灵瑜伽寺”。瑜伽,印度的一种传统健身法,这里是“修行”的意思。清·嘉庆《瑞安县志》载:“五灵瑜伽寺,在许峰山。宋曹豳读书处。”更确切些说,五灵寺里的凤岗书塾是宋曹豳少时的读书处。
五灵寺坐落于许峰山南麓,坐北朝南,面对凤岗山,伴随笔架山,寺前五灵溪水环绕,寺后翠竹绿树常青。宋时曹村的特奏名进士曹绛有《溪上赏芙蓉》咏之:“娇红腻绿暖生春,步绕清溪锦帐新。花意不须羞白发,五朝得见太平人。”
至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曹逢时中进士。次年,从乐清返故里,曹村文风渐盛。绍兴三十三年(1163),从子曹绛在五灵寺创办“凤岗书塾”。清·嘉庆《瑞安县志·书塾》记:“凤冈塾,在来暮乡,宋曹绛建。延师设教,一门登第者二十四人,叔远、豳、元发,皆为名儒。”
“豳”,即曹豳,早年家道贫寒,家门显赫的曹逢时只是他家的远房。“凤岗书塾”创办后,年尚幼少的曹豳便进书塾读书。嘉泰二年(1202),二十三岁的曹豳中了进士,为隆兴府靖安县主薄,在位六年。秩满,于嘉定元年(1208)援安吉州学教授时,因“丁忧未赴”而闲居乡里。这段闲居不士的生活并非坏事,它给曹豳写下了一段人生佳话。他早有兴办书院、弘扬家乡学风的夙愿,于是趁着这段闲居生活,在自家附近的五灵寺前选块地兴建书院。书院建成后,起名为“虎丘书院”,曹豳亲自授学执教了11年,春去冬来从未间歇。自虎丘书院创办后,曹村文风更盛,人才辈出,在曹豳之后的200年里,曹村又出了77位进士,不能不说,这是“虎丘书院”的成果和功劳。
曹豳题诗《五灵寺》
曹豳少时在五灵寺读书,课余常给寺院师父抄写经文,后又在五灵寺旁创办“虎丘书院”并授徒执教11年,与寺院建立了深厚感情。特写下了《五灵寺》诗:“尚欠劳生债,重来古寺眠。敲门时应客,落石夜闻泉。春去少蝴蝶,山深多杜鹃。细书如案牍,独自坐灯前。”诗中,用“应客”、“闻泉”句写出了初夏夜晚寺院的清寂,用“独自坐灯前”描绘了自己重眠古寺的情景和寄托的深清。
曹豳,是位杰出的诗人,丁忧在家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七绝《春暮》最令人叫绝:“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被编入《千家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里人说,五灵寺前有一池塘,其故居前也有一池塘。诗中的“青草池塘”不管说的是哪一口,总之是家乡的一口。诗人掇取了家乡的“落花”、“绿荫”、“莺啼”、“蛙噪”的典型情景,抒写出家乡江南暮春既尽,初夏扑面而来的景致,字里行间隐含着淡淡的乡愁和喜悦,让人从这大自然变化规律中以无限的遐思。同时,也表达了他诗歌构思独特,语言朴实而又少有含蓄的江西诗派风格。当年,曹豳与坦斋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坦斋问:君在永嘉,为何诗学江西派?豳答曰:“兴致所至,何拘江浙?”斋又问:“难道永嘉四灵不值得学吗?”豳再答:“四灵诗如啖玉腴,虽爽不饱;江西诗如百宝头羹,充口适腹。”晚清瑞安学者黄绍第在《曹西士诗学江西》写道:“籍甚嘉熙四谏名,缘竿呈使见诗情。玉腴虽爽终难饱,喜啖江西百宝羹。”
“嘉熙四谏”,指的是嘉熙元年(1237),曹豳被“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名,当时号嘉熙四谏。……疏七上,进古诗以寓规正。”(《宋史·曹豳传》)曹豳,性格刚正耿直,不附权贵,上疏进谏,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他在《西河·和王潜斋韵》中写道:“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在这些诗句里,他以家国恨为中心,吟咏出悲愤无限的忧国忧民之情,其正气大义,有岳飞《满江红》之磅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高昂激越;其豪放色彩可与他们相媲美。
五灵寺悠久历史
五灵寺,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由一乘法师倡建,至今已有1148年历史。北宋间,曹仁贵、曹仁杰、曹仁赐加以扩建。北宋末,东京太学生曹彦建潭风亭于寺前,绍兴年间毁于大风,后改作山门。南宋,来也院僧修建,清光绪年间重修,直至1962毁。其间,曾一度为道观,民国《瑞安县志稿》载:“……清光绪庚寅修,道士一人,道姑一人。”
宋绍熙元年,曹叔远中进士;宋绍熙五年,叔远在寺南数十步处建曹氏新宗祠,1226年敕赐孚泽庙。当时,古寺的东轩房中堂立有曹豳奉旨敕封的牌位,1949年尚在,后不知毁于何时。
改革开放后,1982年当地女居士陈美香发起募资重建,1991年主持僧释月智和众首事建造天王殿及二轩,筑围墙。2005年春,陈永寿和释月智等首事续建观音阁,现已初具规模。虽不能与有的大刹相媲美,但规划已就(图二),历史文化深厚。若充分挖掘古寺历史文化,在整体规划中恢复历史旧观,弘扬文化内涵,这里将成为瑞安有影响的寺院,因为这里毕竟是曹豳的读书处,出了80多位进士的地方。清国学生翁俊有咏五灵寺诗云:
一座祇园号五灵,风光水绿与山寺。
宋儒当日读书处,虚指于今七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