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乡土建筑印记——愿瑞安再现水木清嘉

瑞安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闽文化影响,到近代温州开埠后,外来文化传入,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但千年文化积淀,永嘉学派的精神风貌却被深深裹藏,不因地域、文化、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并被物化为瑞安地域的民风民俗和乡土建筑。晚清新学的崛起,使传统文化更多了一些通达、自然而富于活力,其乡土建筑也受到“欧风美雨”熏沐,一时风云际会,在瓯越近代建筑上留下印记。
    瑞安在三国设县时并未筑城,东晋太宁元年(323),从北湖鲁岙迁县治于今址,治所设在邵公屿。此时,由于晋室南迁 ,促进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南北朝时开筑城垣。当时的城比较小,“周一里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其目的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也不断扩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拓“周九百二十七丈六尺,明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屡加增筑,周一千一百四十丈,高一丈七尺,面阔八尺,址阔一丈三尺,广三百一十四丈,袤三百一十三丈”,瑞安城池在不断拓展。
    从记载来看,城池基本为方形,型制上还是延续古制。城门五座:东宾阳(通永丰)、南镇海(临飞云渡)、西永胜(通港乡大路)、北瞻阙(通北湖大路)、东南武靖(通东山)。水门三座:东龙波、北永清、东北环壁。至此,城市格局基本定型。城垣周长3.5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瑞安古城也算巍巍壮观。由于历史地域原因,“瑞安临滨海,防倭惟城险可守”,因此,在嘉靖年筑城时,增筑一道防线——沙城,完善了城市的军事格局。同时,开挖东濠河、南濠河、北濠河,濠河阔3至5丈,深丈许。城垣于1941年全部拆除,但东濠河、北濠河至今尚保存,旧城基本框架还在,整体上尚能显示古城池格局。
    古城自古有水乡之称,城内水网密布,分两纵两横。以其在县治方位命名,纵者为西河、东河,横者为县前河、上堤河共四条支河。河道纵横相连,宽窄不一,宽者可通船,窄者只通水,蓄泄得宜。据《县志》记载:“舟楫藉以往来,居人资以汲饮,民咸赖之。”百姓傍河而居。城内居民分四隅一厢管理,道路分街、巷。大街基本东西走向,巷为南北走向,形成一种规则、整齐的块状布局,承袭里坊制。前河后街,街与街以桥连接,故城内曾有34座桥。小桥、流水、人家构成瑞安古城的水乡风貌。
    文化建筑凸现瑞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偏居江南一隅的瑞安,有史以来经历三次重要的文化时期,即先秦东瓯文化、宋代永嘉学派、晚清新学,前后曾涌现一大批着名历史人物,汉朝的蔡敬则,宋朝的陈傅良、叶适,元朝的高则诚,明朝的姜立纲、卓敬,清朝的孙诒让、陈虬等。他们在瑞安大地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远古的浙南石棚墓群,近代的江南着名玉海藏书楼、中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等,都是普通的传统建筑,分散于瑞安古城的各个角落,但他们都是历史创造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文化缩影的片断,一旦毁灭了,我们的城市就失去了“源 ”。
    宗教在瑞安传播比较久远,从野外考古调查发现和保存的宗教建筑来看,最早的是南朝石马山岩画,其内容为佛塔和佛像。唐、元时期的石佛山岩画,其内容是佛祖造像,前后两处可以形成佛教的传播路径,也反映瑞安历史的变迁过程,反映当时山区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到宋、元、明、清瑞安的宗教建筑基本形成于平原,有佛塔、道观、寺庙,形式多样,数量较多,观音寺石塔、垟坑石塔、圣寿禅寺、宝坛讲寺、圣井山石殿等,都留下灿烂的宗教建筑文化。
    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丰富多彩的。瑞安民居建筑在材质上传承采用木料不变的情况下,表现了强烈的地域性,充分显现当地士大夫的精神思想和江南水乡的生存理念。其主要特点是平面布局的开合、结构的超稳定性、装饰的典雅实用性、营造技术的独特性、滞后性。其中李维樾宅是古城内惟一的明末建筑,最具价值的是明间的月梁粗大,线条简洁,为早期实物。
    公共建筑在古时为百姓提供共同活动交流和休闲空间。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多,有大型建筑,也有建筑小品。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公共建筑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体现着其生存价值和古建筑艺术魅力。东门硐桥相传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这里一度曾是瑞安最为繁华的地区,与瑞安古城丰富的民间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以前这里每年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其时,硐桥便挤满了人,为桥下的选手齐声加油、喝彩;陶山八卦桥传为南宋淳熙(1174-1189)间人张声道捐资建造,南北向跨架于陶溪,跨度二十一米。其最大特点是在桥中孔左右两缝桥墩两侧,又各立有石柱一排,每排五根,其上也置帽梁石,旨在分流、避免洪水直接冲击桥墩,颇为独特。
   瑞安的建筑装饰大多不繁琐,简洁有力、疏密得当、点到为止。曲线多用圆的渐开线,样式富有弹性与动感,并非晚清一味追求繁美而无力的特征。可见,瑞安地区沿袭古风,文化层次较高,审美眼光亦较成熟,建筑上有诸多体现。如台门两侧设有小八字墙,墙面极其精致素雅。两侧墙壁亦常出现鲤鱼形象的滴水,用以把紧临外墙的屋面雨水导出墙外,美观又吉祥。台门式样仿木牌楼式,两柱一楼,两柱三楼,有斗拱、月梁,完整体现牌楼结构,显示主人儒雅富贵的身份。砖叠涩发券做的门罩、窗罩,即美化丰富建筑立面,又适应浙南特有的多雨气候,可谓实用。正脊特有的吻兽,做工精美的门、窗,变化多样的柱础,既受传统做法影响,又强烈地反映地方特色。
    生于斯、长于斯,一种传承建筑文化和保护乡土建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瑞安乡土建筑,抢救瑞安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好我们城市共同的“源”,再现水木清嘉的瑞安。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浙ICP备2024116515号-1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